側邊區
會員登入
主要內容區
創新、創意、創價,打造新農業
2016-12-19
【行銷專題企劃】
今年教育部全國技專院校學生創新創業計畫競賽中,來自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的「環保蝦拼趣」團隊,因結合蚯蚓、果皮菜渣和環境工程技術,研發出環保的觀賞水族養殖新技術,並透過循環經濟為農漁產業創造多重獲利模式,表現令人驚艷,也因此拿下兩岸多項創新創業大獎的肯定。
從生活經驗出發,創多重獲利循環經濟
環保蝦拼趣團隊的靈感,來自於一個生活經驗。本身擁有環工碩士學位,畢業後於台中環境工程設備供應商工作的林家鋒,因為一次逛果菜市場時,發現每天竟然有這麼龐大的果菜殘渣要丟棄,決定以農業廢棄物處理為題材,和朋友一同創業。
「技術的突破並不是難事,難的是商業模式的建立。」林家鋒分享,透過蚯蚓將農業廢棄物分解為有機肥的作法由來已久,問題在於有機肥單價較高,對農民來說缺乏誘因。
在林家鋒苦思解決之道時,因為同為環工領域的學弟妹引薦,遇到屏科大彭克仲教授和邱瑞宇副教授的提點,建議他轉而將該技術導入水產養殖,也讓林家鋒決定重回校園,在屏科大研讀觀賞魚科技國際學位專班。
跨域思考,整合多元團隊
林家鋒的故事,正符合屏科大「新農業、青農業、金農業」的定位,透過學校的平台,以創新科技,結合年輕世代的創意,為農業創價。
「從一項技術發展成企業,最大的挑戰不在資金與人力,而是有沒有辦法跳出框框,跨域思考。」屏科大農業企業管理系教授彭克振分享,環保蝦拼趣的原始團隊在遇到瓶頸時,就因懂得跨域思考,將有機液肥的應用面,從農業轉為高單價的觀賞魚市場。
在透過屏科大的媒合後,更整合農企業管理與科技管理的專業。前者如透過屏科大在發酵萃取的強項,找出水草液肥的最適比例,後者則協助團隊做智財權與專利佈局。
友善大地,打造金農業
身為農業大縣屏東的研究重鎮,屏科大除了在熱帶水果改良擁有卓越貢獻,包含火龍果的口味、荔枝與龍眼的產期延長等,除了讓消費者有更多美味的熱帶水果,產期延長的技術也有助於調節產銷的失衡,讓農民收益更穩定。
「新農業的重要精神,就是環保、對大地友善。舉例來說,檸檬皮的經濟價值其實很高,但如果不先發展無毒農業,就不會有優質的檸檬皮可運用。」屏科大校長戴昌賢說道。
除了檸檬皮,屏科大近年所輔導栽種的近200公頃的可可田,也是為了改善過去山坡地大規模種植檳榔所造成的土石流問題。「要輔導農民改種其他作物,要有足夠的誘因,可可豆除了可以製成巧克力,更可結合體驗經濟,發展成可可莊園,為農民帶來多重收益。」
而對大地友善的精神,也擴及到屏東這塊土地上的居民。戴昌賢校長說明,過去十年間,屏科大就協助十個以上的社區,說服居民將原本獵鷹、捕獲野生動物的營生方式,改變成以觀光與農產品銷售為主。
從科技的導入,打造新農業,進而吸引更多年輕世代投入,相信屏科大的這場實驗,不僅可以為農漁產業加值創價,在國際日益重視環保議題的同時,也將為臺灣農漁產品的品牌之路,打好最重要的基礎。(訊息來源: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