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邊區
會員登入
主要內容區
首頁 > 最新消息 > 台灣珊瑚恐全面白化 拜託全台潛水者回報消息
台灣珊瑚恐全面白化 拜託全台潛水者回報消息
2016-07-19
文/陳昭倫、珊瑚白化監測任務小組
台灣週邊海域自今年六月初以來,受到海水溫度持續高過攝氏30度的影響,陸續有珊瑚白化。
7月6 日生態學者陳昭倫先是在東沙國家公園海域內,觀察到珊瑚大白化的先期徵兆;而墾丁國家公園的潛水者也在上週颱風過後,7月16日在水深5米以上的造礁珊瑚,發現白化現象。目前白化現象主要發生在潮間帶到水深3-5米的礁平台,如果未來兩到三週內,台灣周邊海域沒有產生顯著的降溫(如颱風),珊瑚白化現象將往深水區推進,最後很可能造成海域全面性的珊瑚大白化。
珊瑚白化監測任務小組呼籲,全台灣各地的潛水愛好者,如果未來三個月,有看到珊瑚白化的情況,歡迎隨時臉書回報發現的「時間、地點(GPS)、深度、水溫及白化珊瑚的照片或影片」,可直接貼在海龍王愛地球協會或台灣珊瑚礁體檢社團臉書,或是email回報,希望全民可以共同關心海洋,持續監控、追蹤台灣各海域珊瑚礁的大白化。
台灣海域進入珊瑚大白化的高峰期
由中央研究院、台灣大學、中山大學、東華大學、海洋生物博物館相關珊瑚礁研究學者與台灣珊瑚礁學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以及海龍王愛地球協會所訓練珊瑚礁總體檢志工,組成「台灣區珊瑚白化監測任務小組」正密切觀測台灣各海域水溫變化,並下水現地監測,進行珊瑚礁白化調查與資訊整合。
白化監測小組召集人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表示,雖然尼伯特颱風看似強大、日前才在台東綠島和蘭嶼海域造成嚴重災情,但是對於珊瑚礁海域帶來的降溫效應有限。特別是位在南中國海的東沙環礁以及台灣南部墾丁海域的珊瑚礁,受到西南季風所帶來「高溫南海水」的影響,海域持續高溫。
加上目前太平洋高壓持續增強中,而且本月中即將是農曆6月15日的最大潮汐,會產生大退潮現象,使得墾丁和東沙內環礁淺水域的珊 瑚暴露於高溫高光的機率大增。這些環境條件極易促成此兩區域全面珊瑚大白化的發展。
依照美國海洋與大氣總署的「珊瑚白化監測與海水升溫模式」預測,台灣的太平島、東沙環礁與墾丁海域的珊瑚礁已經開始進入珊瑚大白化的高峰期。如果西太平洋與南中國海海溫的熱累積效應持續,台灣區域的珊瑚白化將往北推進至蘭嶼、綠島、澎湖,甚至最後將在九月初衝擊台灣北部與東北角的珊瑚。
墾丁、東沙珊瑚已明顯白化
陳昭倫分析,從目前的定性觀察資料顯示,墾丁海域和東沙內環礁已產生明顯白化現象,主要都是對熱相對敏感的物種,包括裂孔珊瑚、軸孔珊瑚、表孔珊瑚、星孔珊瑚等。 而較耐熱的珊瑚,如微孔珊瑚、腦紋珊瑚、菊石珊瑚等則產生顏色淡化的現象,這些資訊可作為持續觀測大白化發生機率的估算基礎,針對墾丁海域和東沙內環礁的珊瑚礁白化定量調查也預定在兩週內持續展開。
環境資訊協會專案經理林育朱解釋,大尺度的珊瑚白化最終都將造成相當程度的珊瑚死亡,例如今年3月初發生於澳洲大堡礁北部到巴布亞新幾內亞的珊瑚大白化,到5月之後就造成百分之三十五的死亡率,而1998年的大白化也造成全球超過百分之三十珊瑚礁消失於地球上,這些生態浩劫都直接或間接造成依賴珊瑚礁生態旅遊或是漁業資源經濟上的極大損失。在全球尺度的氣候變遷與區域性人為干擾增強的影響之下,珊瑚大白化發生的頻度與強度都有可能增強。
珊瑚礁死亡 全球超過五億人口受影響
海龍王愛地球協會執行長林愛龍憂心指出,一旦珊瑚大白化發生, 除了減少干擾白化中的珊瑚(如:暫停潛水、浮潛等觀光遊憩活動),讓珊瑚休養生息,我們能做的其實有限。但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可減緩海溫上升,而降低區域性干擾(如:過度漁業捕撈、污染、棲地破壞等),則能提供珊瑚從大白化逆境中恢復的機會。
但如果海溫上升的趨勢無法抵擋,現今全球珊瑚礁因持續的大白化造成珊瑚死亡,長期以往,則可能在本世紀末之前,造成珊瑚礁生態系的瓦解,而消失於地球上。一旦珊瑚礁生態系失去現有提供人類所需的生態服務功能,全球將有超過5億的人口直接或是間接受到影響。
珊瑚白化監測任務小組認為,台灣四週雖然擁有豐富的珊瑚礁生態,但政府長期缺乏相關海洋保育政策的制定與落實、研究調查及監測的投資與人才培養,同時許多珊瑚礁海岸的開發案(如墾丁悠活、台東美麗灣、棕梠渡假村等),加上外國籍漁船入侵東沙或澎湖海域濫捕等,都使得珊瑚大白化雪上加霜。
最近可喜的是,今年公民團體針對龍王鯛、綠蠵龜、硨磲貝等珊瑚礁生物保育事件的發聲,以及海巡署最近落實執法的「護永專案」都是台灣海洋保育向上提升的正向力量。
珊瑚白化監測任務小組呼籲,全台灣各地的潛水愛好者,如果未來三個月,有看到珊瑚白化的情況,歡迎隨時臉書回報發現的「時間、地點(GPS)、深度、水溫及白化珊瑚的照片或影片」,可直接貼在海龍王愛地球協會或台灣珊瑚礁體檢社團臉書,或是email回報,希望全民可以共同關心海洋,持續監控、追蹤台灣各海域珊瑚礁的大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