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邊區
會員登入
主要內容區
新世代農業 拚生物經濟
2016-03-07
「新世代農業」報告是農委會去年底在行政院院會的報告,整理8年來的農業結構調整,將傳統農業轉型為「新世代農業」,近日因總統當選人蔡英文提及,引起各界討論。
記得2012年2月我接任農委會的工作,去向一位擔任過農業首長的老師請益,他說台灣農業的問題都是老問題,但都沒有解決,希望我要努力。農業包山包海,從國內到國際都有相關,其複雜程度不可能由農業立場來解決,過去政府處理農業生產的思考邏輯就有問題,土地利用以耕作為主,作物則以水稻為首,在保價收購和休耕補貼中拉扯;處理從農人力就是福利為主軸,老農津貼每年花掉550億元,近50%的農業預算幾十年來都沒大改變;產業就是只管到批發市場初級農產品,所以農業問題一直在原地打轉。
2012~2016年農委會推動活化休耕地,是要改變以水稻為主的土地利用,2014年休耕面積減少10萬公頃,生產進口替代作物,如牧草、玉米、黃豆等,減少36億補貼,產值增加184億元;糧食自給率34.1%創11年新高;但當時在立法院遭受立委強烈批評,對於政治凌駕專業的現象我感觸良多。建議政府未來應全面取消休耕補貼,活化農地,提高農地使用效率,農地租金不再受休耕補貼影響,「農地銀行」的媒合績效也能提升。
台灣應將生產型農業轉型為新價值鏈農業,不只銷售農產品,更要跨領域整合,從農場到餐桌,結合健康和休閒產業,延伸農業的價值。台灣農業生物技術的成果,例如動物疫苗、生物農藥肥料、觀賞魚產業鏈等都具有國際化的潛力,農業可成為「生物經濟」發展的利基。
台灣農業在土地利用、從業人力、產業型態上若能擺脫舊思維,跨領域合作,將有足夠條件來因應貿易自由化,因此政府要能有進攻型的思維,如此台灣農業絕對可以乘著自由化的浪頭,重返過去的光榮。
民進黨過去對於農業的政策是非常傳統及封閉的,反對貿易自由化,主張福利及補貼是唯一照顧農業的方法,所幸蔡英文的新政府主張要提升競爭力,不再以補貼為主要策略,也積極準備加入TPP。
建議蔡英文主政後要真正重視農業,中央和地方不能各吹各調,像動植物疫病防疫,不能再有中央有政策、地方不作為的現象;還要鬆綁各項法規與國際接軌,以利國際化。如此「新世代農業」政策應可建立台灣新農業的國際競爭力。(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動物科技系教授、前農委會主委)(訊息來源: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