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邊區
會員登入
主要內容區
尼莫這次不找爸爸了?!
2014-11-26
小丑魚一般將牠們的大半生花在築巢於宿主海葵的觸手保護範圍,但最新的研究卻指出小丑魚的幼魚有時候會旅行數百公里橫跨開放性海域。雖然專家們預測過珊瑚礁魚類在遠距中的散佈情況,但群體之間後代的高度交換卻是第一次觀察到。
有關阿曼地區小丑魚幼魚的散佈情況的這份研究,由史帝夫‧辛普森博士(Steve Simpson),英國埃克塞特大學海洋生物與全球變化的高級講師,同時也是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珊瑚礁研究中心專家 (ARC COE CRS),和阿曼卡布斯蘇丹大學以及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在PLOS ONE期刊共同發表。
研究發現樣本中百分之六的小丑魚會遷徙超過400公里到另一個群體,和電影《海底總動員》中只發生在幼魚期的遠洋遷徙過程不同。辛普森表示:「對這些剛生下來不滿一周的幼魚來說,這是一個史詩般的旅程,當牠們到達目的的珊瑚礁時,他們才不到1公分長,所以過程中牠們必須順應洋流才能幫助牠們成功遷徙數百公里。」
辛普森博士帶領著蘇格蘭愛丁堡大學大學生與研究生所組成的團隊,收集阿曼南部海域的小丑魚樣本。他表示:「相對於阿拉伯半島的其餘地區,阿曼南部海域的海岸相對隔離性較強,所以在那裡可以發現世界其他地方所沒有的物種。這片海岸只有2種珊瑚礁生態,且與衝浪海灘相隔400公里以上,而阿曼地區的小丑魚為了維持單一品種的存在,必須偶爾在這兩個群體之間遷徙。」
團隊利用基因鑑定技術,從所有阿曼地區小丑魚(又稱阿曼雙鋸魚)中辨別出原生種、遠距遷徙種和雜交種。他們在92次的潛水中利用無害方式抓了約400隻小丑魚,從牠們身上採集了一小片鰭做為基因分析使用後,再將牠們放回棲息地。
同為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珊瑚礁研究中心的共同作者雨果‧哈里森(Hugo Harrison)表示:「就像我們可以利用口音來分辨英國人和美國人一樣,小丑魚的群體會發展牠們自己的基因特徵。從這些特徵中可以知道牠們是否為原生種,就像從紐約中找出英國人一樣。」
基因證據顯示遷徙者多數是由北往南移動,為了測試這是否為普遍的趨勢,團隊發展了這個地區的海洋學模式。阿曼卡布斯蘇丹大學的共同作者米歇爾‧克拉勒布特(Michel Claereboudt)表示:「我們發現遷徙模式和這個地區冬季季風所驅使的主要洋流有關。」
而遷徙者和雜交後的第二代可從兩個群體中找到,顯示出散佈的遷徙者已經加入當地群體並繼續繁殖。辛普森表示:「這份研究追蹤分散的珊瑚礁魚類,並證實在海洋環境中相隔遠距的群體依然能產生良好的連結關係。藉由預測幼魚散佈的遠近,使我們可以更了解珊瑚礁生態系,也意味著我們可以保護較敏感的群體,且從較固定且具一致性週期的群體中得到更多資訊,以用來設計保育性海域的連貫網絡。」
OLYMPUS DIGITAL CAMERA
阿曼海域的海岸線是乾旱的沙漠,而考察團隊準備了數月以應付艱困的狀況,辛普森和他的潛水教練協助這24位學生和研究人員進行了水肺潛水、急救和越野駕駛等訓練,團隊紮營和潛水在之前無人所及的地區。
雨果‧哈里森表示:「這是我生涯的轉捩點,我之前從來沒有看過珊瑚礁或這些生態系是如何的散佈,團隊中的很多人之前都在追求海洋科學方面的事業,而我先前的工作也是專注於提升脆弱生態系統的經營。」這項研究成果也受到愛丁堡公爵高度的讚揚,他還邀請團隊到白金漢宮聽取更多詳情。(訊息來源: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