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邊區
會員登入
主要內容區
珊瑚礁生態威脅 39國聚墾丁討論
2014-06-24
【聯合報╱記者張進安╱即時報導】全球39個國家將近500名的科學家,今天齊聚屏東墾丁地區,參與為期五天的第三屆亞太國際珊瑚礁大會,針對亞太沿岸人口與經濟快速成長,所導致的漁業資源過度開採與海洋污染,對珊瑚礁生態造成的衝擊進行研討,希望找出解決方案。
會議中探討如何發展監測珊瑚健康狀況的評估方式,採以分子機制(特殊蛋白質濃度高低),偵測海洋中珊瑚礁是否遭受到環境衝擊而產生白化甚至導致死亡的現象。藉由建立長期環境監測系統,保護高產值的珊瑚生態系。
【中央社/屏東縣23日電】
第3屆亞太珊瑚礁研討會今天在墾丁舉行,全球39個國家、500名科學家、政府人員、NGO團體齊聚討論珊瑚礁生態遭受威脅問題。
研討會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舉辦,海生館指出,亞洲太平洋海域的珊瑚礁佔全世界珊瑚礁超過30%的面積,是造礁珊瑚與珊瑚礁共棲生物多樣性最高的海域。
海生館表示,亞太珊瑚礁生態系提供每年新台幣720億元的漁業產值,80億元的觀光產值以及超過10億元以上的海岸保護經濟效益,然而,如此高產值的珊瑚生態系卻面臨亞太沿岸人口、過度漁業捕撈、海洋污染及開發造成的棲地破壞等威脅。
除了人類活動造成區域性的珊瑚礁衰退,亞太珊瑚礁也正面臨全球氣候改變所帶來的海水升溫與海洋酸化的威脅。
如何面對這些衝擊所引起的海洋變遷,並確保珊瑚礁能健康的提供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生態服務功能,亞太各國從事珊瑚礁研究的科學家2006年在香港中文大學發起第1屆亞太珊瑚礁會議,2010年在泰國普吉島召開第2次大會,今年選在珊瑚礁生態豐富的台灣墾丁舉辦。
研討會開幕式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現任館長王維賢、前任館長方力行等學者發表對珊瑚礁生態的看法及探討如何發展監測珊瑚健康狀況的評估方式。
大會除了邀請10位來自亞太地區資深珊瑚礁研究科學家從不同面向發表專題演講,同時將有超過300篇的論文發表,透過5天的密集研討與共識,大會將提出協助亞太珊瑚礁面對海洋變遷的共識宣言。(訊息來源: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