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水族類商業同業公會

主要內容區

從盤中餐變成觀賞魚,金魚到底經歷了什麼?

2021-10-22

從盤中餐變成觀賞魚,金魚到底經歷了什麼?

原標題:從盤中餐變成觀賞魚,金魚到底經歷了什麼?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Sundayhao 物種日曆

年關將至,不論是超市中循環播放的《恭喜發財》,還是家家戶戶門口張貼的「福」字或春聯13,都能迅速讓你放鬆勞累了一年的身心,安心準備迎接新的一年到來。在眾多年味兒的代表物品中,給我印象最深的總是一個「大胖小子懷抱一條大金魚」的年畫。小時候的我總是在想:小朋友竟可以這麼豐滿?金魚還可以長這麼大?

(1)年畫:年年有餘 | hanpuimage / 圖蟲創意

美味的小魚

後來,隨著我知識水平的不斷提高,謎底才逐漸解開——大胖小子抱金魚的年畫寓意「丁財兩旺,年年有餘」。大胖小子是傳統中國父母眼中孩子的圓滿形象,而金魚如果按真實比例來畫,未免太過小氣,所以得把它畫得大些。

金魚出現在年畫中並被賦予了如此美好的寓意,足以說明金魚在國人心中的地位。比起年畫,大大小小的水族缸應該是人們接觸金魚最多的地方。沒人會不喜歡這種色彩鮮艷、體型各異且形態優雅的小魚。不過,當你在欣賞金魚的時候,是否思考過,這種經人工培育和飼養小傢伙到底從何而來,它們原始的野生始祖又是哪一種魚類呢?

(2)美麗又可愛的金魚 |JuanCarlosPalauDiaz / Pixabay

紅色或金色的鱗片是金魚的主要特徵之一,我們或許可以以此為線索,從歷史資料中獲取一些蛛絲馬跡。縱覽史料,無論是南梁任昉的《述異記》中記載晉朝桓沖游廬山遇見的「赤鱗魚」、南齊肖銳的《高僧傳·釋曇霽傳》記載的「赤鮒」、還是南宋陳耆[qí]卿的《嘉定赤城志》中的『金銀鯽魚』、清朝屠粹忠的《三才藻異》中記載的「朱衣鮒」,都將線索指向了鯽魚(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鯽魚這種相貌平平,在中國隨處可見的淡水鯉形目魚類,會是金魚的祖先嗎?

(3)北宋劉寀[cài]《落花游魚圖》中描繪的金魚 | 劉寀 / wikipedia

時間來到了20世紀。在此,一系列關於金魚來源的科學驗證,將徹底揭開金魚身世的謎題。早在1928年至1934年間,我國著名動物學家、金魚遺傳學家陳楨教授就利用金魚雜交實驗得出了初步結論:任何一種金魚都可以與野生鯽魚進行雜交,而且雜交的後代均有正常生殖後代的能力;1959年,陳楨教授的弟子、遺傳學家李璞比對了金魚和鯽魚在胚胎髮育上的特徵,發現金魚和鯽魚的胚胎不僅在不同發育時期的形態完全相同,而且在同樣的溫度條件下,發育的速度也相同;在此之後,一系列包括組型分析、同工酶電泳在內的生化、分子實驗相繼展開。

所有實驗的結果均清楚地表明:在分類學上,金魚與鯽魚為同一個物種,金魚正是由野生鯽魚經多年的人工選育演化而來的。

金魚的進階之路

從當年晉朝人桓沖於廬山下的驚鴻一瞥,到現今經培育發展出的數百種不同品種,金魚已經走過1000多年的時間。它是如何從自然界中鯽魚銀灰色的形態,逐漸蛻變成美麗的金魚呢?

(4)鯽魚:「你瞅啥」 | Karelj / wikipedia

魚類的種種顏色,主要是由真皮層中的色素細胞根據不同的數量和排列呈現的,它們包括黑色素細胞、紅色素細胞、黃色素細胞及虹彩細胞。在同個物種內,顏色通常是穩定的。但是,當遺傳物質或環境發生了變化,魚類的膚色就有可能隨之變化。所以,桓沖在廬山見到的「赤鱗魚」,很可能是突變導致的黑色素消失的鯽魚個體。

(5)一條已經顯示出明顯的金魚特徵的銀鯽 | George Chernilevsky Wikipedia

鯽魚銀灰色的體色,是鯽魚保護自己不被水鳥和大型肉食性魚類捕食的隱蔽色。而當體色突變,紅色或金色的突變個體就變得非常顯眼。

它們的苦日子直到佛教傳入中國才開始出現了轉機。佛教傳入中國各地后,人們的活動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佛教戒殺生,人們因此開始有釋放被捕動物的做法,叫做放生。罕見的金色鯽魚自然更是放生的對象。最早的放生行為在南朝的梁便開始了。而後,為了更好地放生,唐朝時期更是修建了專門的放生池。此時的金鯽魚,除了體色外,與野生的鯽魚並沒有不同。唐朝至北宋末年放生池生活時期,稱為金魚家化史的半家養時期。

從官宦之寵,到平民之樂

到了南宋時期,家養時期才正式開始。處在被金佔領大半江山背景下的宋高宗趙構,選擇遷都臨安偏安一隅。他在臨安建造宮殿、御花園,並建造大石池放養金魚。除了皇帝趙構,南宋的一大批官僚也有造池養金魚的嗜好。由於當時統治階級的愛好,還應運而生了「魚兒活」這一專門從事養魚的職業。

這個時代的金魚,因為養在池中,得到悉心照顧的同時避免了與野生鯽魚雜交。而且因為「魚兒活」,變異性狀一旦出現便會被特意保留,在不知不覺間已經開始了人工選擇。在金魚的池養時代,金魚出現了白色和花斑兩種花色。

(6)花斑金魚 | wikipedia

在那時,修一口大池子似乎是養金魚的入門操作,只有當時的大官僚和大地主等階級才有如此財力。想養金魚的普通人只好窮則思變。恰好金魚個頭都不大,在盆子里、水缸中養個兩三尾也行得通。於是,在明朝之後,金魚的家化過渡到了家家可養的盆養時代。

這是金魚家化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在這個時期,金魚的外形發生的重大的改變,誕生出了許多新的品種。這其中原因,陳楨教授做過一些總結:一是金魚由池養改為盆養的過程中,空間變小,魚體的活動受到限制。因此體型產生了一系列相應的變化;二是大量的養魚讓金魚的數量增加,變異個體也增加了;三是盆養金魚使人和金魚距離更近了,更容易仔細觀察和辨別金魚,方便發現新的金魚品種;最後,當時的人們已經有意識選擇好的品種,養在盆中進行育種。

(7)盆養導致金魚的體型變小 | Souravgg8 / wikipedia

在金魚的盆養時代開始的短短百年時間里,原本體型側扁適宜快速遊動的典型鯽魚體型,在環境壓力及人們無意間的選育下已經逐漸跑偏,向著不同的方向絕塵而去。它們有的背鰭消失;有的尾鰭出現了雙尾;有的眼睛腫成了包……在這個時期里,出現了五花、雙尾、雙臀、長鰭、凸眼、短身等品種。也正是這個時期,金魚首次傳入日本(1502),並於1611年前後被運往葡萄牙。17世紀末,中國金魚傳到英國。

到了1848年以後,金魚的家化進入到了有意識人工選擇時代。當時的人們,不僅知道選魚,還知道了選種的重要性。人們將具有優良形狀的金魚保存作為親魚以產生後代,並不斷在後代中挑選優良的個體。經過不斷的選育,金魚的品種持續增加。在70餘年的時間里,出現了墨頭晴、獅頭、鵝頭等10個新品種。在這個時期,金魚傳到了美國(1874年)。

(8)19世紀中期飼養著金魚的玻璃水族缸 | Shirley Hibberd/ Wikimedia

在有意識的人工選擇時代之後,人們又利用不同品種進行了品種間的雜交,以培育新的品種。在新的培育方法的幫助下,金魚品種真正進入到了「百花齊放」的階段。自1925年至今,金魚的品種超過了330多種。

同為金魚,形態各異

如此之多的金魚種類,給眾多金魚愛好者提供了不少選擇的空間。不過,眾多的金魚品種可能會讓初入門的新手眼花繚亂。不過不用擔心,各個品種的還是有規律可循的。總的來說,金魚可以根據體型、眼是否為水泡眼和背鰭的有無將金魚分為草種、文種、龍種和蛋種。接著再根據不同性狀的組合,進一步區分不同的品系。

草種金魚

草種金魚體型修長,且身體較扁,與野生鯽魚相同。

(9)    紅草金魚 | ぱたごん / wikimedia

文種金魚

文種金魚俗稱文魚,體型凸圓,頭小嘴尖,具有背鰭。因體型像漢字「文」而得名,看下圖或許更清楚:背鰭是「文」字上邊的一點,身體是「文」字橫與撇和捺交叉的部分,垂下的腹鰭和尾鰭是「文」字伸出的撇和捺。

(10)文種金魚 | Pogrebnoj / Wikipedia  

龍種金魚體型與文種金魚類似,但眼睛突出,像傳說中龍的眼睛,故被稱為龍種金魚。

(11)是誰的目光鎖定你 | Riyad Youssef / wikipedia

至於蛋種金魚,則身體短圓,背鰭消失,酷似一枚雞蛋,被形象地稱為蛋種金魚。

(12)圓鼓鼓的,像一個雞蛋 | Lerdsuwa / wikipedia

金鯽魚自唐朝半家養時期被放入放生池接受人類庇護的那一刻,它們就已經踏上了一條與野外環境下的鯽魚全然不同的演化道路。一千多年,在物種演化的時間尺度上不過轉瞬之間,而經人類培育的金魚,卻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人類的期許下,它們被賦予了更鮮艷的體色、加倍的尾鰭、頭部的肉瘤、腫起的水泡眼……這些本該被自然淘汰的性狀,卻在人類建造的水族缸中得以保留。

(13)人工選育的水泡眼金魚 | Angie Torres / wikipedia

人們在種類繁多的金魚身上獲得了許多快樂,但我們無法從金魚身上得知它的喜怒哀樂。科學已經證實,金魚的記憶遠遠不止7秒,但有時我還是忍不住想騙自己——「魚的記憶只有7秒,7秒之後它就不會記得曾經的事情了,所有的一切又都會變成嶄新的開始。所以,在那一方小小的魚缸裏面,它永遠不會覺得無聊。」

來源: https://news.sina.com.tw/article/20211005/40139986.html

從盤中餐變成觀賞魚,金魚到底經歷了什麼?-財經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sina.com.tw)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