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水族類商業同業公會

主要內容區

保護珊瑚礁生態!魚醫生飄飄養成術公開技轉

2019-09-02

保護珊瑚礁生態!魚醫生飄飄養成術公開技轉

文/ 莊曉萍 首圖攝影/ 林清哲(呂明毅提供)

身形不到10公分,在水族箱裡時游時停的「飄飄」裂唇魚,因善於幫其他魚類清理皮膚、鰓蓋的寄生蟲,又被稱為「魚醫生」,是水族箱裡不可或缺的工作魚。屏東海洋生物博物館在農委會2年計畫資金挹注下,成功建立實驗室級的裂唇魚人工繁養殖技術,掌握特殊的餌料繁殖技術,讓孵化後的口器極小的飄飄度過關鍵10天,育成率將近1成,現已開放技轉。

裂唇魚屬在世界約有5種,而此次技轉的裂唇魚,是分布最廣的一支,在水族館的售價每尾約200至300元。牠們主要生活在深度約10至20公尺的珊瑚礁海域,在臺灣墾丁、小琉球等珊瑚礁區亦屬常見的珊瑚礁魚類,因爲會攝食其他魚身上的寄生蟲,常作為水族箱裡維護魚隻健康的工作魚,所以又被稱作「魚醫生」。海生館生物馴養組副研究員呂明毅表示,依2017年美國水族市場估算,每年全世界約從海中捕撈近百萬尾的裂唇魚,滿足水族生物健康之餘,卻也埋下原生環境珊瑚礁魚類的健康危機。

2010年呂明毅曾創下完全養殖裂唇魚存活53天的全球首例,歷經2年努力,在實驗室中,研究團隊已讓特定比例的雌雄種魚,在一年中產卵300天,每次產下的數百顆魚卵,約70%的魚卵能成功孵化。不過,孵化後立即面臨無食物可吃的困境,呂明毅說,因卵黃營養少,孵化後的仔魚視神經發育不全,「就像是個大近視眼」,只能靠吸食攝取營養,加上口器極小,必須在養殖環境中保持高密度且符合口器大小的浮游生物,才能維持牠的生命。持續餵食10天後,仔魚才能長到能追捕輪蟲、豐年蝦等較大餌料的程度,「算上藍倒吊,這是我養過第二難養的海水觀賞魚!」呂明毅說,從產卵、孵化到將魚苗培育約2公分大小,育成率約5至10%。

雖然飄飄市售價格不高,但從友善海洋、市場需求及飼養存活率來看,呂明毅認為,仍是有發展潛力的魚種,目前美國佛羅里達大學也正在進行另一品種的飄飄繁養殖研究。「像我們自己人工繁養的飄飄已經養超過5年了,但水族館買回來的種魚養不到1個月就死了。」,呂明毅說,因為飄飄常藏匿在礁石間,並且有領域性,商業捕捉就靠下藥迷昏才能順利捕捉,大量捕捉的後果,就是破壞珊瑚礁生態的平衡、增加其他魚類的罹病機會,市場上若有人工繁養殖的飄飄可選擇,相信對海洋環境永續發展也有正面的幫助。(訊息來源:農傳媒)

回上一頁